你呢?虽然我们鼓励建设好自己的朋友圈?你仅仅是隐藏在朋友圈里,你如何去立得自己的有缘人呢?
世界是公平的,你对它浅尝辄止,它对你也是浅尝辄止,那你如何去获得你想要的深度的亲密关系呢?
所以,朋友圈可以是你对这个世界的全部善意,但不要仅仅通过朋友圈就换成你的社交和相亲哦~
这种朋友圈式社交相亲指的是你不需要精心的打扮、不需要见面,只需要加个微信好友,就可以完成一场相亲。相互看对方的朋友圈,就知道两个人合不合适。
有一位杭州的女生去相亲就是因为朋友圈被拒的,他们双方是通过家长介绍的,还没有见面先添加了微信,但是加完之后,男生看完朋友圈马上就把她拒绝了。
在社交方面,大家越来越佛系,能线上交流的绝不开口说话,点赞就是最大的主动。
之前华为拍了一个短片,真实反映现代人的社交状况:“除去点赞之交,你还有多少真朋友?”
每个测试的人都以为自己好友只要几百人,但当看到打开手机时,他们惊喜地发现已经超过一千人了。
接着,去掉“不会主动联系”、“只为工作应酬”的人之后,“除了家人,你能说真心话的人还剩几个?”
最后,数据出来了,只剩下2、3个人。在这寥寥无几的朋友中,其中有一些上次联系还是两年前的事情。
慢慢地很多人对感情已经看淡了,他们仿佛已经对亲密关系失去了欲望,漫无目的,也没有期待,甚至可能没有在等待爱情。
一旦身边有人问起他们感情问题,他们就用“无所谓”、“我觉得什么人都行,但现在身边没有人”类似这样的语言敷衍过去,越来越佛系了。
对于“佛系”,网上的解释是不争不抢,不求输赢,不苛求、不在乎、不计较,看淡一切,随遇而安。
1)你在意别人的看法,会刻意要求自己佛系,或者向周围的人展示,用一些例子证明自己是“佛系”的。
2)虽然嘴上说着自己别无所求,但是行动上很努力,不管这种努力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。比如一边说不谈恋爱没有关系,男朋友有没有都一样,但另一边呢,每次聚会都从不缺席。
3)当你看见或者听到了那些自己“不在乎”的事情,而别人正在努力拼搏的时候,你会觉得没有必要,而且还是劝他们放弃,接受佛系。
4)平时你很喜欢说“我要不要再这样一直下去”、“是不是我也应该努力一下”的想法,但是你又害怕失败,所以也没敢迈出那一步,就还是保持佛系的状态。
这几条就是“伪佛系”的特征,如果你满足上面这几条的话,就需要有个清晰的自我认知,了解自己“伪佛系”产生的原因,要如何去摆脱这种状态。
这里要讲的这种状况很有点类似于“习得性无助”。“习得性无助”指的是因为重复的失败而造成自己听任摆布的态度,因为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导致自己有一种对现实无望、对生活没有想法的心理。
但身处这种“习得性无助”的人,本来可以通过行动来避免不好的结果,但是他却什么都不做,等待着痛苦到来。
挂在嘴边最多的口头禅就是:“该来的总会来,你努力也没用”。用这种方式安慰下自己,免得自己被现实击垮了。
因为逃避现实而不敢行动,不甘心做失败的人,但又无力进取,只做舒服的事,于是用低欲望来麻痹自己。
另外,“伪佛系”能让别人少关注自己一些,给人一种这样的印象:我既废材,又很自我,你们不用搭理我,就让我自己一个人呆着吧。
因为这种状态放在人际关系中,可以很好地避免了社交上带来的压力;放在工作中,领导会更少关注自己,进而不会给自己带来太大的压力。
但是这些都是逃避问题的方式,只会一点点地摧毁我们本能生存的动力,也就会让我们失去对抗社会的能力,进入逃避现实,自我欺骗的状态。
他们喜欢争取,渴望获得的人,正视自己的欲望,并且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满足自己,另外将自己的部分精力分享给周围的朋友,很享受这种关系中的相互给予,看得清生活的本质,但是却很热爱生活,这是一个有欲望、有野心的人。
并不是说我们要努力做到很有欲望,因为人本身就要面对很多的诱惑,有各种各样的欲望,渴望得到金钱、权利、爱情、陪伴、安慰……
而那“伪佛系”的人,也不是天生就没有欲望,而是自己在成长中受挫,失去了积极向上的动力,卡在一个内心被固化了的阶段,暂时性地放下了心中的欲望。
但是心里的欲望一直没有消失,就像到了冬天,动物需要冬眠一样,过了这个过程,需要去重新唤起。bd半岛体育
比如:家里来一次大扫除、来一次小资的旅行、给自己报名参加一个培训课、办一个同学聚会等等。
在这种小事情中获得的满足,能让我们重新找回自己能够解决问题的那种信念,能够从中知道自己的付出是有意义的,能够带来回报的。bd半岛体育
在笔记本上,或者在手机笔记上,每天记录自己的三个微小而确实的小幸福,比如:今天地铁人不是很多、在衣服兜里搜到十块钱、买饮料发现有买一送一的活动等等。
1、主动去解决一个生活中常被自己忽略的小问题。比如:家里来一次大扫除、来一次小资的旅行、办一个同学聚会等等bd半岛体育。
2、坚持每天收集生活中的3个“小确幸”。比如:今天地铁没有很多人、在衣服兜里搜到十块钱、买饮料发现有买一送一的活动等等。
“人生并非努力的模式,人生是没有模式的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存体验总结出一些规律,但规律只能代表普遍性,却不等于正确性。对你来说人生是什么模式,只有你自己实践体验后才能下结论。人生不设限,你可以随心去选。”
其实,很多人变得那么佛系,是因为从心底里认定自己不行,“我一定做不到。”“我尝试过了,不可能做到的。”
在没有尝试或者只是失败了一次之后,他们就只给自己输入这样的念头,开始就输给了自己,这种认输的态度让他们早早放弃了希望和欲望。
骗自己“我不想要”本来也是一种自我设限,还没有开始就放弃,或是从一开始就不用尽全力,提前给自己的“失败”找好台阶。这样只会让人们离自己的愿望越来越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