借鉴Tinder模式,定位单身男女在相亲及“约炮”之外的纯交友需求,移动社交应用探探上线不足两年,用户规模已突破1500万,日活则已近250万。当下虽仍全力聚焦产品优化及用户增长,暂未将商业化列入近期目标,但它的高成长性及巨大潜在盈利空间已吸引了众多投资人的目光。陌生人社交盘子太小撑不起更多的陌陌?探探创始人王宇不这么看。
主打陌生人社交的探探跑得很快,上线个月时间,已经走到了C轮。5月初,探探C轮融资3200万美金宣告完成。
很多人认为,在陌陌之下,陌生人社交的蛋糕已经很小,跑不出来一家大公司。事实也正如此,婚恋交友的移动社交市场至今没有出来绝对领先的企业,而在婚恋交友越来越网络化的今天,这个市场的边界也渐渐变得模糊:人们还有必要专门去一个地方相亲交友吗?手机里的各种群、社区似乎已经太多。
但有人坚持认为,单身男女在网络上结交异性,依然是巨大市场,且是空白市场。他们的理由是,一些老牌的交友网站定位是“促成婚姻”,新晋的App又多被打上“约”的标签,中间有一条正确的空白地带:真实的男女交往需求没有被满足。
“现实生活中存在这样的年轻人,交往圈子很小,想结交异性,但不知道怎么去做。街上也不能随便搭讪。”探探创始人王宇自认多年前便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技术型宅男。他自小在瑞典生活,后工作原因来北京实习,期间发现,以自己的生活模式,很难接触到工作圈以外的朋友。这是他亲身体会过的“痛点”。
那时的他便认为,并没有好的工具解决这种“痛”,他所期待的似乎更像早年的QQ。“如果非要形容,可能更像早期的QQ,干净,就是一个互相认识,见网友的简单感觉。”
但王宇团队第一次创业的时候,并没有做探探。而是做了一个时尚社交社区“P1”,这个项目至今依然在运行。
探探是于2014年,在P1中孵化出来的。时间点正好是婚恋网站移动端数据开始超过PC端的时候。公开资料显示,知名交友网站百合网2013年第三季度移动端的用户数超越了PC端。
这是王宇团队第二次创业。和其他团队不一样的是,创办探探近两年来,团队一直是50人。不同的是增加了100人左右的内容审核团队,且在家办公。
为什么会跑得比较快?王宇给出了一个答案:专注。“成立至今,我们只想解决这一个问题。”他用“比较纯真的约会”来形容探探想要促成的事。
探探以图片社交切入,走的是国外软件Tinder的模式,也被媒体形容为Tinder在国内最成功的模仿者。简言之,它的产品模型是:当你进入此App,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,为眼前这张来自陌生异性的照片选择Yes或No。如果在你选择Yes之后,她也同样看上了你,系统则会告诉你:速配成功。你们才有机会开始第一次交流。
这一设计核心,来自团队一条重要理念,同时也是打动投资人的关键点:从女性用户需求出发。
王宇认为,很多社交软件没有真正解决恋爱社交痛点的很重要原因是,男女比例不均衡。
“上来就说约吗,所有这些让女用户感觉不舒服的男用户,我们都统统干掉。封的话就是直接封设备或手机号,基本上就回不来了。一个男孩子到处跟人说约吗约吗,整个氛围就坏了。我们人工干掉(封禁)了差不多600万用户。”
王宇的这一说法在探探的微博上也得到了证实,其微博内容下有大量的“求解封”。
他们也做了专门面向平均年龄为22岁的女用户的推广,如在微博上做性别定向推广,在一些女看的综艺节目里做植入。
尽管探探员工不多,但如上文提到的,却有近100人的内容审核团队,负责封禁没有本人头像,以及四处发“约吗”的用户。
截至目前,几乎三分之一的注册用户掉了,最终通过审核的是1500万左右的用户,社区男女比例如愿实现了6:4。“和目前国家人口比例一样。”王宇说。
搭讪减少了,图片的滑动增多了。王宇告诉创业家&i黑马,在探探上,女用户平均每天会滑300次,男用户是200次。“女用户更挑。”他也给出另一组数据证明了这个观点:在男用户的200次里面,可能会喜欢120个女的(平均),但在女用户的300次滑动里面,可能只会喜欢18个男的(平均)。
目前探探走的还是极简风,除了给照片打分、用户资料、聊天界面、朋友圈界面等,并无更多的内容。
王宇给出的数据是,截至2015年年底,探探日活(每日活跃用户数量,DAU)已达100万,现在则是250万,目标是年底增至700万。
探探现在的方向依然在用户增长上。让王宇及其团队感到骄傲的,是他们的留存率。“我们留存率相当高。”话不多的王宇少有地在日活数据之后补充了这句话。
作为一款创始人和领域都比较引人注目的软件,陌陌发布于2011年8月。两年后(2013年8月),唐岩在其微博上宣布,陌陌日活已突破1000万,占总用户数的18%。又过了一年多的时间,即2014年 12月,陌陌在纳斯达克上市,市值26亿美元。之后私有化回A股,引起广泛讨论。
相比陌陌,探探的会员基数是收窄的。况且,婚恋交友网站还不得不面临配对成功后,用户流失的问题。
知乎上就有一则相关的留言:我和妻子是在某社交软件上认识的,收到了她发的站内信,聊了一小会就加了QQ,后面就没怎么上去了。两年后我们领证了。
对此,王宇的看法是:一、你的流失如果是因为你成了,那么你会很满意,把探探告诉你的朋友,“你的流失会带来别人的加入”;二、90后的恋爱不是很稳定,可能过几个月分手了又回来了,“从18岁到27岁,这十年基本上是分分合合的状态。”
关于平台用户私下加QQ或微信交流的问题,探探副总裁李育伟去年也曾就媒体采访在一篇文章中回答过。他认为,双方是否添加微信是衡量产品成功与否的指标之一,是两个人从陌生到熟悉的第一阶段,说明探探促成了这次交往。
对此王宇称,“我们会往上市的方向做,但目标其实并不是上市,(目标)还是想把这件事真的做好。”
用户增长,产品推广,是团队目前费精力在做的bd半岛体育。在商业模式方面,王宇坦言会和市面上主流的社交软件类似,增值服务,营销收入,第三方合作等。他提到的一个有特色的服务是鲜花O2O,称如果男用户有意送礼,在保证女用户隐私的前提下,可以请探探代为发送花束等。
Line几经折腾后终于要上市了,但估值缩水一半,为54亿美金;领英被微软收购,收购价262亿美元现金,成为全球科技领域重大事件;同志软件Blued成为国际第一家走到C+轮的该领域创业公司,靠直播实现营收,要做粉红经济;日活达到1300万的知乎近期在不断尝试商业变现,知识付费
它们都有类似的成长路径:解决了一部分特定人群的某类需求,如婚恋交友、职场人脉、熟人沟通、知识交流等;早期都努力发展用户规模,甚至扩张到了全球市场;在C轮融资的时间点前后开始商业化;增值服务、营销广告等几乎是变现标配;近期直播爆红,不少软件也把其上升到战略功能层面,加到社区里,如Blued去年年底上线月,陌陌唐岩更是亲自上阵做直播,职场社交软件脉脉推出“职播”
而在中国社交软件中,除了微信无可撼动的老大地位,陌陌几已定型的陌生社交地位,还有哪些软件能在未来几年里,成就用户,成就资方,更成就自己?社交中,还有哪些领域是可以开采的?
按照它们目前的发展速度,在不可思议的移动互联网时代,或许两三年内便有令人惊讶的种种答案。
最近几年,类似的软件特别两极分化:一种是相亲型的,感觉是35岁以上的人在用;要不就是所谓的“约”女用户都不爱用,所以里面没什么女孩,你还是认识不了人。很多年轻人普遍的状态其实是,一个人上班、下班、吃饭、睡觉,天天就是这样。而且现在一般大学毕业后,男女朋友都分手了。认识人,是大众需求。
90后这一代其实挺开放的,挺想多谈一些恋爱,找个自己最喜欢的人,可能到27岁左右才会考虑结婚,这是很普遍的一种想法。当时市场上完全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产品,是个很大的空白。所谓的社交应用很多,但从需求角度讲,几乎是个空白。
很多年前,我刚来北京工作时,就有这种感觉。问题也并不是说接触不到女孩,而是觉得打招呼这件事太突兀,不太正经。所以从产品形态上来讲的话,探探首先是没有暴露用户信息,只有互相喜欢了,才能知道是谁。其实女孩子也想认识一些挺好的男孩子,只是说可能更挑一些,但不是没有需求。只要年轻、单身,都有同样的需求。
探探最早的用户来自地推,同时我们还从创业的第一个项目P1里邀请了几万人。
地推最早是在北京的几个大学里做的,那时一个用户都没有。当时就是在学校里摆了一个摊,一天就获取了五六百个用户,产生了10万次的划动数据。当时就觉得,这事能成。
产品形态上,我们考虑更多的还是追求浪漫和缘分的感觉,甚至还有一个“擦肩而过”的功能。其实大家追求的并不是结婚,所以像有没有钱这种特别实质性的东西我们尽量不体现太多。心理学家说,异性之间互相看了第一眼,可能在零点几秒之内就会有一个印象了。我们看女用户的行为数据也很有意思,她们会喜欢6%左右的男的,男用户不怎么挑,差不多喜欢60%的女用户。配对成功之后,社区聊天回复率差不多是60%。
从使用到成功的过程可能是,你第一眼有感觉,会聊聊看,但可能聊着聊着就没感觉了,会淘汰掉一部分人;聊了一段时间后,可能会出来见个面,见面后又会淘汰掉很大一部分人;剩下的可能会继续发展,但也不可能马上就成了,要一段时间。我们现在观察到的结论是,像这样不断去配对、聊天、约会,半年左右可能会找到男女朋友。
还有一个功能叫“暗恋表白”,是熟人之间的。只要你有这人的手机号,你就可以转告他,我暗恋你。探探会给他发匿名短信,说你的熟人中有人暗恋你,你可以猜猜这人是谁,如果你们互相喜欢,就可以直接配对了。这个功能差不多有20%的成功率。因为很多时候,两个人就差那么一点点。
我们也想过在偶像剧、电影里做这种植入,但其实这个东西一用,剧情就没法编下去了。很多爱情剧其实就是虐,男女互相喜欢,但不知道。你一旦让他们知道了,就没法玩了。
在社交软件里,男孩不聊天的主要原因是,他不知道该说什么。所以我们上线朋友圈,你一旦发个东西就有话题了,能调动原来的配对跟你聊天。我们用户很喜欢贴标签,85%的用户都贴标签,平均每个人是18个。用各种标签来形容自己,也可以作为聊天的话题。
也有抄我们的,有四五十家,但现在基本都不在了。运营其实是个细活,真的要特别仔细地去做,要把比例做得比较匀称,氛围做得干净、真实,这就真的很难。产品外形好抄,但运营的理念和方法不太容易。
我和潘滢(探探联合创始人)在2007年创业的时候就认识,但那时还不是很了解。三年前,我们结了婚,这也是挺有意思的。我们俩比较相信缘分。
我觉得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比较专注,就想解决这个痛点,没考虑别的事。给大家的建议就是,要比较专注地去解决一个痛点,不要解决太多。最好以一个最轻的方式解决最重的痛点。你的产品功能越轻,解决的痛点越痛,就越有可能实现快速增长。